1,月相表如何看月相

就那么几个名词 对应起来一看就知道了涩 月相是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 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农历初八左右):90度;  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残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为: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月相表如何看月相

2,月相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过后,在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便是“凸月”。我们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月相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日晷是如何显示时间月份季节的

日晷的晷面上有许多刻度线,观看晷针的影子落在晷面刻度的具体位置,就能读出季节、月份和时间。从“表”到日晷,有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表”如果配上地面适当的刻度划分,就可以成为一个地平式日晷。然而地平式日晷的刻度需要用到投影几何知识——这恰恰是中国古代所欠缺的。而赤道式日晷尽管安装比较复杂,但在刻度上则相对简单。故中国古代流行赤道式日晷,是很自然的。材料与工具:瓦楞纸箱、圆盘、直尺、剪刀、笔。 制作方法:1、将一个瓦楞纸箱铺展开,沿着圆盘画出轮廓,将其剪下。 2、用直尺找到圆形的中点,划成四等份。将直尺放在3点和6点的位置,将这四分之一分成三等份,然后标记好4点和5点的位置。以此类推,把12点的位置都标好,这就是晷面。 3、另取纸板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个直角边长是从表盘中点到各个数字的距离,另一直角边长是最长边的一半,这就是晷针了。将晷针粘贴在表盘上,指针的末端指向Ⅶ。 4、接着,我们来做支柱。在纸箱上画出支柱的形状,将其剪下。注意两边要画得对称。这样的支柱需做两个。 5、将一个支柱从顶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而另外一个从底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切口的厚度和纸板的厚度一致。将两个支柱插在一起,一个稳定的支架就做好了。 6、将晷盘粘在支柱上,然后将日晷放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日晷上的影子会告诉你现在的时间。扩展资料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日晷词条
日晷的晷面上有许多刻度线,观看晷针的影子落在晷面刻度的具体位置,就能读出季节、月份和时间。日晷,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等。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 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 表”;石制的圆盘叫做“ 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铜制的指针叫“晷针”。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标准时。
日晷是根据在日晷中间的的那个杆子在日晷上的投影来判断时间的日晷工作的原理简单的有点可怕——就是地球的(差不多)匀速的自转,或者说,如果以地心说来看,就是太阳围绕地球(差不多)匀速的运动。太阳每天在星空背景下移动一度左右,地球固定点相对于星空背景移动360度。所以忽略太阳相对于星空背景的移动,只取地球和太阳,认为一天之内,太阳位置不动,地球以地轴为轴转一圈。或者是地球不动,太阳以地轴为轴转一圈。所以固定点相对太阳位置变化的角度除以360度,乘以24小时,就是时间间隔。所以理论上任何能够测定固定点和太阳-纬度圈中心连线的角度变化的仪器都可以测量时间。扩展资料:日晷名称是由“日”和“晷”两字组成。“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因此,所谓日晷,就是白天通过测日影定时间的仪器。日晷计时的原理是这样。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因为我们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单用日晷来计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种类的计时器,如水钟,来与之相配。参考资料:日晷,搜狗百科
1. 日晷的晷面上有许多刻度线,观看晷针的影子落在晷面刻度的具体位置,就能读出季节、月份和时间。2. 日晷,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3. 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等。4.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 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 表”;石制的圆盘叫做“ 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5.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标准时。6. 日晷的工作原理: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7.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8. 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扩展资料:使用日晷,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有一根指时针(Gnomon),这根指时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须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并且正确的指向北极星,也就是都有一根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指针。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就能确定时间。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日晷
从“表”到日晷,有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表”如果配上地面适当的刻度划分,就可以成为一个地平式日晷。然而地平式日晷的刻度需要用到投影几何知识——这恰恰是中国古代所欠缺的。而赤道式日晷尽管安装比较复杂,但在刻度上则相对简单。故中国古代流行赤道式日晷,是很自然的。 材料与工具: 瓦楞纸箱、圆盘、直尺、剪刀、笔。 制作方法: 1、将一个瓦楞纸箱铺展开,沿着圆盘画出轮廓,将其剪下。 2、用直尺找到圆形的中点,划成四等份。将直尺放在3点和6点的位置,将这四分之一分成三等份,然后标记好4点和5点的位置。以此类推,把12点的位置都标好,这就是晷面。 3、另取纸板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个直角边长是从表盘中点到各个数字的距离,另一直角边长是最长边的一半,这就是晷针了。将晷针粘贴在表盘上,指针的末端指向Ⅶ。 4、接着,我们来做支柱。在纸箱上画出支柱的形状,将其剪下。注意两边要画得对称。这样的支柱需做两个。 5、将一个支柱从顶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而另外一个从底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切口的厚度和纸板的厚度一致。将两个支柱插在一起,一个稳定的支架就做好了。 6、将晷盘粘在支柱上,然后将日晷放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日晷上的影子会告诉你现在的时间。 小提示:这个日晷可能不是很准。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比较简易的日晷制作。如果要让日晷走得更精准,在制作过程中就需要用到许多计算公式,要了解地球经、纬度的关系。各形日晷时间线的刻划与日晷的地理位置,指时针的高度等,都有关系。假设地理纬度为φ,指时针的高度为H,要刻划的时间与正午的差值为T;时间线与指时针的夹角为A,距离为D,del:太阳的赤纬,V:时间点在短轴方向上的值 D:时间点在长轴方向上的值,则各形日晷的计算式如下: ..1) 水平式日晷:TAN(A)=TAN(T)*SIN(φ) ..2) 赤道式日晷:等分圆盘,每小时相当与十五度,正午线垂直朝下。 ..3) 极地晷:D=H*TAN(15*T) ..4) 南向垂直日晷:TAN(A)=TAN(T)*COS(φ) ..5) 东或西向垂直式:D=H*TAN((6-T)*15) ..6) 侧向垂直式:TAN(A)=SIN(O)*TAN(R+15*T) ......指时针与墙面垂线的夹角TAN(W)=SIN(θ)*COT(φ) ......指时针高出于墙面的夹角SIN(O)=COS(θ)*COS(φ) ......指时针与正午线的时间线差COT(R)=COT(θ)*SIN(φ) ......6点与12点时间线的夹角COT(S)=SIN(θ)*TAN(φ) ......θ:日晷墙面的斜角 ..7) 投影日晷:D= SIN(T*15),V= sin(φ)*COT(φ) ......椭圆长轴与短轴的比:sin(φ) ......竖竿(人立足)的位置:Z=TAN(del)*COS(φ) 我只是粗略帮你了解了一下,你可以动手试试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日晷是如何显示时间月份季节的


文章TAG:月相  怎么  显示  月相表  月相怎么显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