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哪个朝代

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着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
南宋
南宋
宋朝
宋朝
南宋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哪个朝代

2,宋朝美食录山家清供

宋朝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吃喝玩乐的一群人,宋朝的饮食业也是相当的繁荣,《东京梦华录》中记录的汴京盛况,饮食文化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南宋文人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中就记录了很多宋代的美食,“山家清供”大致的意思是“山野人家的清茶淡饭 ”,书中记录都是在当时食材易得、烹饪方法简朴、口味清淡的的菜品。 《山家清供》中记录的菜品的名字也是非常的有诗情画意,比如“碧涧羹”,是用芹菜为原料煮成的羹。“广寒糕”是把桂花洒上甘草水,和米一舂成粉制成的糕点。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道菜是“莲房鱼包”,用比较嫩的莲房,把底部的削开,在不伤害到表皮的情况下把内瓤挖干净,然后把用酒、酱和香料腌制过的鱼填进莲房,再用削下来的底部拖住,放进蒸锅蒸熟。 作者林洪,字龙发,号可山,是南宋绍兴年间的进士,他善诗文书画,不仅对饮食有所研究,对园林也有所造诣。《山家清供》不只是一本食谱,书中也记录了很多诗文掌故和名人逸事,阅读时不仅可以了解宋朝饮食文化,还可以了解到宋代的人文趣事,也是别有一番意趣。

宋朝美食录山家清供

3,龙秋草有什么用

最近流行用龙秋草(一种草药)治疗咽炎,那为何龙秋草对咽炎有如此的疗效呢,龙秋草,入口稍苦,回甘清甜,其性微凉但平和。最早出现在《茶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新药”,,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改名“贡秋草”,后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亦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龙秋草主要成分是黄酮,其有益作用于人体的不同器官,但人体不能自身合成,所以我们需要自外界经常补充。黄酮在人体内代谢快,不蓄积,多应用于中草药的基础成分,可以促进药效发挥。双明草的黄酮主要成分二氢杨霉素具有杀菌抗炎、清热解毒、镇痛消肿、润喉止咳、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能;能排出人体的有害酸酞和酮体,特别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支气管炎、鼻炎,扁桃体炎等呼吸道问题效果显著。
龙秋草主要治咽炎的
龙秋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叶子,对咽炎有显著效果,使用方法:就像泡普通茶叶一样,开水冲泡,每天饭前饭后都可以饮用的,一天两次,无副作用,
您好,不清楚的,建议您描述一下您的病情,以便更好的为您解答

龙秋草有什么用

4,古诗词翻译

世间的人们写(关于)梅花的诗,一下笔(刚开始写)就显得凡俗。我尝试这写一首(诗),才知道前面说的(关于梅花的诗难写)是真的(没有欺骗自己的耳朵)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 【原文】: 世人作梅诗,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作者】:李清照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二沃;可"一屋二沃"通押。 世人作梅诗,下笔便俗。 ●○●○○,●●⊙▲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 【背景】: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赏析】: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这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评析】: 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儿》,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这首词妙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帜。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白话译文供参考: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词句注释⑴木兰花:词牌名。柬:给……信札。⑵“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唐代诗人王昌龄做《长信秋词五首》来怜惜她。⑶故人:指情人。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看似白话,其为用典,出处就在南朝齐国山水诗人谢朓的《同王主簿怨情》后两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汪元治本《纳兰词》误刻后句“故心人”为“故人心”,这一错误常被现代选本沿袭。⑷“骊(lí)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⑸“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2]

文章TAG:山家清供山家清供  中国  中国历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