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表仪的升角该怎么选择,其正午太阳高度加子夜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这什么
来源:整理 编辑:手表大全 2024-07-22 20:54:31
本文目录一览
1,其正午太阳高度加子夜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这什么
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上中天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H1=90°-|φ-δ|
其中H表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下中天时的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
H2=(φ+δ)—90°
①发生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说明:该极点处于夏半年;在南北半球中,与直射点处于同一个半球;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一样,套用上面两个公式,得
H1=90°-(90°-δ)=δ
H2=(90°+δ)—90°=δ
即一天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②若某一纬线圈上正好出现极昼,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说明:前半句话跟“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从北极圈开始往北都是极昼”意思一样,就是两地纬度加起来等于90°。即φ δ=90°
后半句话用公式表示为
H1=90°-|φ-δ|=90°-φ+δ=2δ
(同处南半球或北半球,φ比δ纬度高,直接去绝对值)
③处于极昼区的某一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和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说明:代入公式,得
H1=90°-|φ-δ|=90°-φ+δ
H2=φ+δ—90°
H1+H2=90°-φ+δ+φ+δ—90°=2δ
④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说明:根据题意,假设甲、乙两地都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则
H甲=90°-|φ甲-δ|
H乙=90°-|φ乙-δ|
H甲—H乙=|φ甲-δ|—|φ乙-δ|
在南北半球中,甲乙同在一个半球,则H甲—H乙=|φ甲-φ乙|;
若甲乙不在同一个半球,则H甲—H乙=φ甲+φ乙
⑤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
说明:当太阳直射在任意一条纬线上时,这条纬线上的点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是从0—90—0(180度)。如果是直射赤道的话,那么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白昼的范围是180度,跟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是一样的。
⑥如果太阳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说明:直射的纬线不是赤道,此时晨昏线与经线斜交,直射半球出现昼长夜短的情况,昼弧(白昼范围)大于180,也就是说经度范围大于180。
这些内容算是太阳高度角的公式、定理了吧,要好好掌握。
2,太阳高度角和什么有关
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所在纬度和太阳照射的时间有关。比如:一地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随太阳的东升西落而发生变化。中午时候达到最高,其他时间以正午为轴对称递减。而同一时间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到晨昏线上为零。如果是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用上面几位提到的公式:
H=90°-│φ-δ│其中φ为所求地的地理纬度,δ为直射点所在纬度,H为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在北半球δ取正值,反之取负数。
如果不是正午太阳高度则就复杂多了,需要用数学中的球体的相关计算。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H=90°-│α+/-β│
α是当地地理纬度
β是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
太阳视位置指从地面上看到的太阳的位置,用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两个角度作为坐标表示。太阳高度角指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当地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其值在0°到90°之间变化,日出日落时为零,太阳在正天顶上为90°(本万年历中显示的高度角均已进行了蒙气差的订正,蒙气差值取自天文年历)。太阳方位角即太阳所在的方位,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可近似地看作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直线在阳光下的阴影与正南方的夹角。方位角以正南方向为零,由南向东向北为负,由南向西向北为正,如太阳在正东方,方位角为-90°,在正东北方时,方位为-135°,在正西方时方位角为90°,在正北方时为±180°。
实际上太阳并不总是东升西落,只有在春秋分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正西方落。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在西偏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而从秋分到下一年春分的冬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0°之间),在西偏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0°到90°之间)。
太阳高度角与地面的太阳光强弱密切相关。早晚与中午的光强有很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在晴天条件下,太阳光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因此了解太阳高度角对分析地面的太阳光强、紫外线的强弱有重要的意义。
正午时(指当地真太阳时的正午。不是北京时间的中午12点,也不是地方平时的12点,而是太阳中心正好在子午线上的时间,也即太阳方位角由负值变为正值的瞬间)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除极地部分地区外),夏季这个值较大,冬季较小,夏至时最大,冬至时最小。
太阳方位角决定了阳光的入射方向,决定了各个方向的山坡或不同朝向建筑物的采光状况。当太阳高度角很大(比如大于80°)时,太阳基本上位于天顶附近,这时太阳方位角的影响较小。
日梭万年历所显示的日落太阳方位角,指当地观测者所见的太阳中心正好下落到地平线时太阳的方位。其中已对大气的折射作用所产生的蒙气差(约为34)作了订正,故日落时实际的太阳中心在地平线以下34。因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可近似地看作是关于正南方对称的,故日出时的方位角近似地可看作与日落时的方位角反号(如日落时为120°,则日出时约为-120°)。日出日落方位可以作为判断方向的一个可靠依据。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以直射点为圆心
半径为8880km画圆
圆周上的点为10度
3,中国文字起源至今有多少年了
现在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就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距今约3200年,再之前的文字尚未被发现。考古发现不少5000、6000年前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但是是否是文字,如何解读还需要研究考证,目前只能算作刻画符号。钟表常[1]用工具主要为以下4种 1.钟表校表仪,校表仪是维修机械手表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测仪器。它主要用来测定钟表的走时快慢。纸带记录式校表仪还可以根据记录线条的形状检查出手表工作中的缺陷,以此判定故障的原因。校表仪的种类很多,有数字显示式的,也有纸带记录式的。纸带记录式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图形(即线条),另一种是记录数字。维修时以采用记录图形式为宜。校表时将被测手表放在微音器8上,柄头应置于固定夹里,再用活动叉夹紧手表。转动微音器盒,可以测出手表六个不同位置的瞬时日差值。 钟表校表仪 2.钟表振幅仪机械,钟表的振幅一般在振幅仪上测定。振幅仪分为指针式、光点式和数字式三种。主要有瑞士格林那厂生产的指针式振幅仪amplimeter。由于振幅仪的设计原理与表机的摆轮全升角有关,而摆轮全升角是在设计机心时确定下来的参数,不同型号的机心,其摆轮全升角的数值是不同的。机械表机心的摆轮全升角参数数值都是不同的,以便测振幅时选用。如果事先规定好被测机心的振幅在200。-280。的范围内为合格,那么当指针进入此范围时,指示灯3便亮了。测量范围的选择是通过调节振幅仪顶部的a、b、c三个调节器实现的。 3.钟表视显微镜,体视显微镜俗称双管显微镜。它是一种育立体感觉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可在4~100倍范围内变化,其间有10挡。利用体视显微镜,可以放大石英表机心及其零件,以便仔细观察。一般情况下戴寸镜修表就可以了,但是寸镜的放大倍数有限。由零件毛刺引起的停表,或零件与零件之间似蹭非蹭所造成的停表,以及零件的密损缺陷等,有时用寸镜是不易观察到的,若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原因便一目了然。另外,对于修理不熟悉的机心,事先在体视显微镜下,了解机心各部分的结构也是有必要的。 4.钟表退磁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电器设备的应用都日趋广泛。电气设备工作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磁场。当手表接近强度较大的磁场时,瑞士手表零件就会不同程度地被磁化。磁化后的机械手表一般都走快。当磁场强度继续增加,被磁化的游丝彼此黏结在一起时,手表便停走了。一旦发现机械手表带了磁,就必须在退磁器上进行退磁。 编辑本段钟表历史 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 日晷 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能报时打钟,它的结构已近似于现代钟表的结构,可称为钟表的鼻祖。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国际钟表界都把擒纵器视为钟表的心脏。在瑞士,有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写到:“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宋代,科学家苏颂又发明了“天球仪”,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书中,记载:“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与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七个半世纪。”12世纪以后,中国钟表技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造出钟表,可以说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影响了后来西方钟表的进展。 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或称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15分钟。 17世纪,逐渐出现了钟摆和法条。它运转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乔万尼·德·丹第被誉为欧洲的钟表之父。他用了16年的时间制造出一台功能齐全的钟,被称为宇宙浑天仪,它能够表示出天空中一些行星的运行轨迹,还可以对宗教节日和每天的时间有所反映,它于1364年开始被使用。丹第制造的钟并不是欧洲的第一台钟。据说,欧洲第一台能报时的钟是1335年于米兰制成的。 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威廉·克莱门特(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1695年,英国汤姆平发明了工字轮擒纵机构。后来,同国的格雷厄姆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 1728到1759年,航海钟问世。 1765年,自由锚式擒纵机构诞生。 1797年,美国人伊莱·特里(eli terry)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 1840年,英国的钟表匠贝恩发明了电钟。 1946年,美国的物理学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钟的原理。于两年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钟,原子钟至今也是最先进的钟。它的运转是借助铯、氨原子的天然振动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内都能准确运转,误差十分小。 18到19世纪,钟表制造业逐步实行了工业化生产。 20世纪,开始进入石英化时期。
4,中国文字起源至今有多少年了是2000还是6000
6000多年前,中国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钟表常[1]用工具主要为以下4种 1.钟表校表仪,校表仪是维修机械手表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测仪器。它主要用来测定钟表的走时快慢。纸带记录式校表仪还可以根据记录线条的形状检查出手表工作中的缺陷,以此判定故障的原因。校表仪的种类很多,有数字显示式的,也有纸带记录式的。纸带记录式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图形(即线条),另一种是记录数字。维修时以采用记录图形式为宜。校表时将被测手表放在微音器8上,柄头应置于固定夹里,再用活动叉夹紧手表。转动微音器盒,可以测出手表六个不同位置的瞬时日差值。 钟表校表仪
2.钟表振幅仪机械,钟表的振幅一般在振幅仪上测定。振幅仪分为指针式、光点式和数字式三种。主要有瑞士格林那厂生产的指针式振幅仪AMPLIMETER。由于振幅仪的设计原理与表机的摆轮全升角有关,而摆轮全升角是在设计机心时确定下来的参数,不同型号的机心,其摆轮全升角的数值是不同的。机械表机心的摆轮全升角参数数值都是不同的,以便测振幅时选用。如果事先规定好被测机心的振幅在200。-280。的范围内为合格,那么当指针进入此范围时,指示灯3便亮了。测量范围的选择是通过调节振幅仪顶部的A、B、c三个调节器实现的。 3.钟表视显微镜,体视显微镜俗称双管显微镜。它是一种育立体感觉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可在4~100倍范围内变化,其间有10挡。利用体视显微镜,可以放大石英表机心及其零件,以便仔细观察。一般情况下戴寸镜修表就可以了,但是寸镜的放大倍数有限。由零件毛刺引起的停表,或零件与零件之间似蹭非蹭所造成的停表,以及零件的密损缺陷等,有时用寸镜是不易观察到的,若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原因便一目了然。另外,对于修理不熟悉的机心,事先在体视显微镜下,了解机心各部分的结构也是有必要的。 4.钟表退磁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电器设备的应用都日趋广泛。电气设备工作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磁场。当手表接近强度较大的磁场时,瑞士手表零件就会不同程度地被磁化。磁化后的机械手表一般都走快。当磁场强度继续增加,被磁化的游丝彼此黏结在一起时,手表便停走了。一旦发现机械手表带了磁,就必须在退磁器上进行退磁。
编辑本段钟表历史
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 日晷
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能报时打钟,它的结构已近似于现代钟表的结构,可称为钟表的鼻祖。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国际钟表界都把擒纵器视为钟表的心脏。在瑞士,有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写到:“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宋代,科学家苏颂又发明了“天球仪”,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书中,记载:“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与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七个半世纪。”12世纪以后,中国钟表技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造出钟表,可以说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影响了后来西方钟表的进展。 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或称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15分钟。 17世纪,逐渐出现了钟摆和法条。它运转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乔万尼·德·丹第被誉为欧洲的钟表之父。他用了16年的时间制造出一台功能齐全的钟,被称为宇宙浑天仪,它能够表示出天空中一些行星的运行轨迹,还可以对宗教节日和每天的时间有所反映,它于1364年开始被使用。丹第制造的钟并不是欧洲的第一台钟。据说,欧洲第一台能报时的钟是1335年于米兰制成的。 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威廉·克莱门特(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1695年,英国汤姆平发明了工字轮擒纵机构。后来,同国的格雷厄姆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 1728到1759年,航海钟问世。 1765年,自由锚式擒纵机构诞生。 1797年,美国人伊莱·特里(Eli Terry)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 1840年,英国的钟表匠贝恩发明了电钟。 1946年,美国的物理学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钟的原理。于两年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钟,原子钟至今也是最先进的钟。它的运转是借助铯、氨原子的天然振动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内都能准确运转,误差十分小。 18到19世纪,钟表制造业逐步实行了工业化生产。 20世纪,开始进入石英化时期。
5,野外如何定方向
1、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同时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 2、利用太阳 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按24小时制读出当时的时刻,将小时数除以二,将得到一个小时数。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让手表的这个时刻对准太阳所在的方位,这时手表表面12点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点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立竿见影,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 3、利用星星 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断方位。 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湿,长有青苔。 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 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成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 草原上蒙古包的门多向南开放。树叶稀疏一面为南,浓密一面为北 树桩年轮浓密一面为北 别针沾上油脂放于水坑中,尖头指北年轮,密为南疏为北。如果没有年轮,找北斗星。是白天就看太阳。是阴天就等太阳。向前走!总会找到出路一、利用罗盘罗盘是野外定向最常用的工具,使用简便。判定时,将罗盘水平放置,待磁针静止后,磁针上涂有夜光剂(便于夜间使用)或其他标识“北”含义的一端所指就是北方。面对北方则背后是南方,右边是东方,左边是西方。使用罗盘前,应先检查磁针的灵敏性,还须特别注意避开铁锤、铁轨等铁性物体和高压线。我们知道,磁针静止时所指方向为磁子午线方向,它和通过该点的真子午线(经线)方向通常是不一致的,二者间的夹角为磁偏角。当磁针北端偏于真子午线东面时,称为东偏;反之,称为西偏。所以,我们用罗盘测定的方位是磁方位,而不是真方位。要想得到真方位,可由地形图或其他资料提供的当地磁偏角数据进行订正。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一般为西偏,西北地区和南海诸岛地区一般为东偏,其数值一般只有几度,如北京5°15′(西)、上海4°26′(西)、西安2°29′(西)、乌鲁木齐2°44′(东)。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用磁方位代表真方位,即把磁北针所指方向看做地理上的正北方向。二、利用地图依靠大比例尺地形图可以快捷、准确地判定方向。1.借助地物首先在实地找到与地图上相对应的、具有方位意义的明显地物,如山头、独立树、桥梁、道路或道路交叉处、河流或河流汇合处等。然后转动地图,使图上地物与实地相对应的地物位置关系完全一致,此时地面上的方位与图上的方位已完全符合,如图1。借助地物定向,是野外利用地形图定向的主要方法,只有无明显地物可参照时才需要借助罗盘仪定向。2.借助罗盘如图2所示,将罗盘置于图上,并且使地图的北图廓与罗盘磁针北端指示的方向一致,再将罗盘带有南、北注记的方向线对准图上磁子午线方向,然后将地图和放在上面的罗盘一起转动,直至磁针北端指在北处,此时实地方向已与地图的方向完全一致。古代在尚无罗盘之前,主要靠日月星辰来定向。东晋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说:“船航于海上,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惟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风逐去,亦无准……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而复望正而进。”可以说,日月星辰就是天上的罗盘,至今仍是人们重要的日常定向依据。三、利用太阳在晴朗的白天,主要是利用太阳来确定方向。笼统地说,大阳升起的方向是东,下落的方向是西。实际上,只有在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时(9月23日左右),日出和日落的方向才是正东和正西。见图3,从春分到夏至(6月22日左右),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位由正东(或正西)逐渐向北偏移,到夏至偏移到最北点,如在北京及同纬度地区上这个东最偏北(或西最偏北)的角度约31°多。从夏至到秋分,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位逐渐向南偏移,到秋分这一天移到正东(或正西)。从秋分到冬至(12月22日左右),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位由正东(或正西)继续向南偏移,冬至偏移到最南点,如在北京及同纬度地区上这个东最偏南(或西最偏南)的角度约是31°多。从冬至到春分,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位逐渐向北偏移,春分移到正东(或正西)。知道了不同季节日出点(或日落点)的大约方位,又根据正午时太阳一定位于正南方(太阳直射纬线以北)这一点,就可判定白天不同钟点时,太阳所在的大致方位了。四、利用月亮晴朗的夜晚,可利用月亮判定大概方向。农历初一新月时,月亮和太阳在同一方向,它与太阳一起升落,这时看不到月亮。初七八上弦月时,月亮在太阳东面90°,比太阳约晚6小时升起来,也晚约6小时落人地平线,即正午太阳在正南方时,月亮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太阳在西方地平线上时,月亮在正南方;半夜前后,月亮在西方地平线上。十五六(有时十七日)望月时,月亮和太阳相距180°,太阳落时,月亮正从东方升起;第二天太阳升起时,月亮正从西方落下。二十二三下弦月时,月亮在太阳西面90°,它比太阳约早6小时升起来,也约早6小时落下去。即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在正南方;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时,月亮正从西方落下。这样,就可根据不同的月相判定大概方向。五、利用星辰1.利用北极星在北半球,北极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颗指示方向的星体了。在星空背景上,北极星距离北天极不足1°,故在夜间找到了北极星就基本上找到了正北方。北极星属小熊星座,是其中最亮的一颗(2等星)。由于小熊星座众星除北极星外都较暗,所以,通常根据北斗七星来寻找北极星。见图4。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体。其形状像一只勺子,我国民间又称“勺星”。从斗口边两星(指极星)的连线向斗口外延长5倍左右,便可找到北极星。北极星附近相当大的一片天区里,没有比其更亮的星了,所以,用这种方法是极易找到它的。因此,谚云:“识得北斗,天下好走”。当北斗七星由于周日视运动旋转到较低位置,甚至没入地平线以下时,则可根据仙后座来寻找北极星。仙后座主体由5颗亮星组成,形似拉丁字母“W”,常称为“W”星。“W”星和北斗七星分居北极星两侧且大约对称的位置。二者在星空中遥遥相对,非常显眼。当北斗七星位置较低不易观察时,W星正好高悬天庭。如图4,在W星缺口中间的前方,约为缺口宽度的两倍处,即可找到北极星。顺便指出,由于北极星紧靠北天极,所以,只有北半球的人们才可用其判别方向。在北半球任一地方,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如北京地处约40°,则在北京所见北极星的高度也约为40°。这一点可作为确认北极星的一个依据。2.利用北斗七星北斗七星除可帮助寻找北极星以定向外,它本身也可用来指示方向。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就懂得这一点。战国时代的《鹖冠子》中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个法则是说,在黄昏时分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三星的指向,就可确定季节。反之,人们也可在不同季节利用斗柄的指向判定方位。一般情况下,晚上约八九点钟,春季时斗柄指向东方;夏季时,指向南方;秋季时,指向西方;冬季时,指向北方。3.利用金星金星是全天最亮的行星,呈白色,我国民间称其为“太白星”或“太白金星”等,它最亮时比最亮的恒星(太阳除外)天狼星还要亮约14倍,在星空中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它和太阳的角距离最多只有约48°,因此,只能出现在黎明时的东方或黄昏时的西方。金星作为晨星出现在东方时,我国称其为启明星,当作为昏星出现在西方时,称为长庚星,《诗经》中就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说法。由于金星特亮,又只能出现在黎明时的东方或黄昏时的西方,所以极易辨认,常用来指示方向。还有一些可用来定向的星,其定向方法较复杂,在此就不作介绍了。六、利用杆影晴朗的白天,高出地面的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总会产生阴影。随着太阳在天空位置的变化,物体影子的朝向、长度也不断发生变化。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竖立一根直杆,在某一时刻记下直杆影子顶端的位置A,过10分钟~20分钟,再标出影子顶端的位置B,连接AB,则AB就是此地近似的东西方向线。首先标出的一点为西方,面向西方,则北后为东方、左方为南方、右方为北。还有一种较准确的方法。如图5。在午前某一时刻记下杆影顶端位置A,以直杆和地面的交点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一圆弧,待午后某一时刻,杆影顶端恰好落在弧上时再记下位置B,联结AB并取其中点C,则OC即通过该地的南北方向线。CO方向为正南,OC方向为正北,CA方向为正西,CB方向为正东。七、利用钟表这种方法的道理很简单,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转一周(360°)为24小时,钟表时针转一周却只需12小时,所以,太阳在天空中运转速度每小时15°,是时针速度的一半。而正午(地方时12时)时刻太阳在正南方(太阳直射纬线以北),所以,钟表上12时刻度线和时针之间的角平分线即为南方。估测方向时,将钟表平放,时针对准太阳,为准确起见,可在表盘上直立一大头针(细直草根、牙签等均可)。如图6。太阳照射细针时便在表盘留下阴影,则影子即代表太阳所在方向。平移表盘使影子通过表盘中心,再转动表盘使影子与时针相重合,那么,此时时针和12时的刻度线之间的夹角平分线就是南方(太阳直射纬线以北地区)。通常我们钟表所用时间为北京时间,即以东经120°的地方时为准的时间。用这种方法定向根据地方时会准确些(许多文章介绍用手表定向时常忽略这一点)。如兰州(约东经104°)和东经120°相差约15°,因此,兰州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约1小时,若此时为北京时间8点,则兰州的地方时为7点,用此法之前将时针由8点拨到7点,然后再按前述步骤进行即可。必须说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用手表法定向有一定的误差。八、利用地物有些地物的特征具有指向性,可用来判定方位。如常见的有:1.树木向阳面生长快,背阴面生长慢,在树桩年轮上反映出靠北面的较密,南面的较疏。同理,树木通常南面枝叶茂密,树皮光滑,北面枝叶较少,树皮粗糙,易有青苔。2.突出北面的地物,如田埂、土堤、土堆和建筑物等,其南面较干燥、积雪融化比较快;北面阴凉、易生青苔、积雪融化较慢。凹下地面的地物如土坑、沟渠和林中空地等的特征则相反。3.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为调节气温、通风、采光之见,民居的主房一般为坐北朝南。内蒙古高原冬季因受寒冷的西北风影响,蒙古包多朝东南开。因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在我国的西方,教徒做礼拜时要朝向麦加方向,故我国清真寺礼拜殿大门朝东开。等等。以上介绍的一些判定方向的方法,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综合分析,多方验证,以获得可靠、准确的结果。
文章TAG:
怎么 选择 正午 太阳 校表仪的升角该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