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月相表如何看月相

就那么几个名词 对应起来一看就知道了涩 月相是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 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农历初八左右):90度;  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残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为: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月相表如何看月相

2,什么是月相

在星空中,月亮每天都会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随着它的不断移动,其形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中国的古诗有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所说的圆缺就是“月相变化”,即是指在地球上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了明暗之分,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则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当月球运行到日地之间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着的一面是背对着地球的。我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了月球,即为农历初一,人们称为“新月”。新月过后,由于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不断运行,其亮区也会逐渐转向地球,于是在地球上的人们就可看到一弯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之后,月球逐渐远离了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时,月球的半个亮区便会对着地球,这时我们便可以看到半个月亮,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什么是月相

3,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因为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就呈现出了各种形状
相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月相的形成 1.日、地、月球的相对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公转轨道平面(白道面)的倾角θ在4°57′~5°19′之间,平均值为5°09′,这个角很小。因此,在讨论月球和地球相对太阳运动对月相变化的影响时,可以忽略这个角。 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为27.3天,在此相同的时间内地球绕太阳公转约30°,分析一个月内月相变化,可以只考虑地球自转而忽略地球公转。一个月内,月球相对地球的位置不断变化,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月球的圆缺变化,即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月相,如图所示。 2.月相的形成 图中的中心天体是地球,中间一圈表示月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无论月球在哪一个位置,迎着太阳的半球总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个球是暗的。最外一圈是人们从地球上(沿虚线)看到的月相。 在新月位置A(农历每月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上黑暗的一面刚好向着地球上的观察者,因此看不到月亮。 离开新月后,以地球和太阳的质心连线为参照标准,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向东运行,观察者将会看到(镰刀形)峨嵋月在太阳的东边,凸面向着太阳。若峨嵋月和太阳同在天空,则月亮将淹没在日光中,我们看不到峨嵋月,只有当太阳罗山
月相生成原因 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如图所示,在位置a,日月黄经差为0°,即称朔或新月,这时月球以黑暗面对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c时黄经差90°称上弦,半月形出现在上半夜的西边 夜空中;e时黄经差180°,即是望或称满月,一轮明月整夜可见;g为下弦,黄经差270°,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朔望盈亏的周期称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参考答案: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142.htm
人为的,先人把月亮的形态叫月相,取了很多名字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TAG:月相  怎么  怎么样  月相表  月相是怎么样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