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蛟龙号潜水员有谁全部的

蛟龙号潜航员由叶聪、唐嘉陵、付文韬、崔维成、杨波等人组成

蛟龙号潜水员有谁全部的

2,乘蛟龙号下水员有谁

蛟龙号潜航员由叶聪、唐嘉陵、付文韬、崔维成、杨波等人组成
唐嘉陵 付文韬 刘开周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乘蛟龙号下水员有谁

3,彩虹鱼号深潜器是哪个上市公司研发的

这是上海海大深渊科研中心建设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项目,是科研单位研发的,不是上市公司。彩虹鱼号载人深潜器,全称为彩虹鱼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中国首艘万米深渊级载人深潜器,其技术和下潜深度都超出可下潜7200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填补中国深渊领域研究的空白。彩虹鱼号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是蛟龙号的副总指挥崔维成,该项目全部采用中国自主技术研发的材料,项目资金获得民间企业支持,计划于2015年春节后总装,2016年投入海试。

彩虹鱼号深潜器是哪个上市公司研发的

4,蛟龙号潜水员叫什么

“蛟龙号”潜航员由首席潜航员叶聪及唐嘉陵、付文韬、崔维成、杨波、刘开周等人组成。2011年7月21日凌晨3点,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的三名试航员是崔维成、叶聪和杨波。2011年7月26日凌晨3点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4点46分,下潜深度达到2000米,5点40分达到4072米,6点07分,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6点17分下潜至5057米水深,6点48分,潜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9点30分浮出水面,10点回收至向阳红09船,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 2012年6月15日7时,3名试航员叶聪、崔维成、杨波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

5,载人潜水器的彩虹鱼

2015年4月18日,国内首艘万米级深渊调查科考船“张謇号”正式开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11000米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及其系列产品的科考母船,承担深渊科学调查研究任务。“张謇”号由上海彩虹鱼科考船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投资、浙江天时造船有限公司建造。设计排水量约4800吨,船长97米,船宽17.8米,设计吃水5.65米,型深8.4米,巡航速度为12节,载员60人,自持能力60天,续航力15000海里,具有动力定位功能。配备干性、湿性通用实验室、重磁实验室、资料处理室、网络信息中心等,并将安装全海深多波束系统、浅地层剖面仪、ADCP等声学设备,以及A型吊架、伸缩折臂吊、深海绞车等先进的科考设备。计划2016年3月1日下水,5月30日试航,6月30日交付使用。据上海海洋大学深渊中心主任崔维成介绍,“张謇”号首次将载人潜水器母船、远洋科学综合考察、深海工程作业支持三个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建造极具创新性。建成后将为中国11000米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及其系列产品的科考母船,承担深渊科学调查研究任务。此外,还将开展一般性海洋科学调查研究以及各类深海工程作业,并兼具海洋事故的救援和打捞、水下考古和电影拍摄、深海探险与观光等功能。

6,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就是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是谁说的

崔维成: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就是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就是敢于坚持自己观点”5月的一天,崔维成给学生们上完科普课走出校门,天空下起大雨,他从其中一个手提包里娴熟地取出伞,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搭车回家。随身的两个手提包里大部分是他换下来的衣服。为了节省时间,他平时住在远离市区的上海海洋大学宿舍,周末在市区办公室度过大部分时光。对家人的陪伴,只剩下周末的用餐时间。40—50岁时有“蛟龙”,50—60岁有“彩虹鱼”,60—70岁时还有更大的项目,“不要到某个年龄封顶”。这是很早前他给自己规划的人生。对于自己的全新事业,52岁的他充满了紧迫感。他希望在退休前,用10年时间实现深渊科技梦——2014年,完成第一个全海深的着陆器研制;2015年,完成无人潜水器的研制和科考母船的建造;2016年,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利用新的科考母船去冲击马里亚纳海沟;2018年,完成载人潜水器研制;2019年,力争让中国人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崔维成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但后来才根据需要不断变更专业和研究方向。在涉猎的众多领域中,他对哲学情有独钟。在讲座中,他经常谈及“哲学与人生”。“对于学习和使用科学的科学家来说,第一堂课不是学习科学,而是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科学。”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内涵。在他看来,科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这话其实也是说来给自己鼓劲的。至今他和家人住在上海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但“专政”的他每年只将60万工资中的20万补贴家用,其他所得均贡献给了“彩虹鱼”。在不少人眼里,崔维成的梦想太大,似乎遥不可及。对于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他似乎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即便潜水器最后没有做成,但我做了很多关键技术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也以一己之力让国家多一种选择。”

7,中国蛟龙号第一次下水时间

中国蛟龙号第一次下水时间是2010年5月31日。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4年12月18日,首次赴印度洋下潜。扩展资料蛟龙号与马里亚纳海沟2012年6月15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第一次试潜最终成功潜入水下6671米。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进行了六次试潜,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这些均刷新了我国人造机械载人潜水最深记录。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开展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10767米。这次“海斗”号不仅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深度记录,并为我国首次获取了万米以下深渊及全海深剖面的温盐深数据。这是继“蛟龙号”七千米海试成功后我国海洋科技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深潜科考开始进入万米时代。从此万米深海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里亚纳海沟
2011年7月21日凌晨3点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下潜至7000米,说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扩展资料“蛟龙号”背后的载人深潜精神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说:“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贯穿着载人潜水器设计、研制和海试阶段的始终,是“蛟龙号”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撑力量。总设计师徐芑南在7000米载人潜水器批准立项时已经67岁,退休多年。在2009年海试任务下达时,徐芑南已经74岁,凭着对深海事业的热爱,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携夫人方之芬亲自上船,参加海上试验。副总设计师胡震更是海试现场的“灵魂”——潜水器的维护、故障排查、试验准备、试验过程中的技术状态判断都由他来指挥。他是总设计师队伍中对潜水器技术状态最熟悉的人,也是海试现场流汗最多的人,他对潜水器的感情宛如对待子女。2010年6月21日夜里,暴雨突袭潜水器维修现场,正在紧张工作的试验队员措手不及。“载人舱绝不能进水!”胡震本能地就用自己的身体挡住舱口,再让其他队员拿来雨布,妥善地盖好了舱口盖,避免了重大损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2011年7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到达深度5057米,2012年6月27日,到达7062.68米。
新华网北京7月26日电(记者罗沙余晓洁)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北京时间26日3时38分“蛟龙”号安全布放,3时57分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是叶聪、杨波和付文韬。“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7000米,预计2012年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

文章TAG:崔维成崔维成  蛟龙号  潜水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