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瑞士的钟表工匠也在探索新的领域,1770年左右,Abraham-Louis Perrelet(17290-1826)发明了自动上条的机械时计,而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制造自动表的先驱人物。
著名的钟表大师――Abraham-Louis Breguet(1747-1823)同样诞生在这个钟表繁荣的时代,他在1 8世纪末期发明了“陀飞轮”(Tourbillon)机构,在过去的200多年中,这种机构一直被认为是最复杂的钟表机械装置之一,而Abraham-Louis Breguet在世界钟表历史上也被称为“表圣”。
18世纪中叶,在远离欧洲的美国也出现了制表工匠,他们为后来美国钟表工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进入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GeorgesAuguste Leschot(1800-1884)采用名为“Pentograph”的机器生产钟表零件,使得钟表零件的标准化成为可能。瑞士人Georges-Federic Raskopf(1813-1889)也为制造低价而普及的怀表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美国钟表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各式怀表。1875年,中国也出现了民族钟表工业(据矫大羽先生的权威资料《美华利五十年纪念册》推断,1875年是中国近代钟表工业的开端)。
由于许多发明的应用以及制造技术的成熟,怀表在体积以及精确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怀表机械也能够在计时的基础上运用更多的复杂功能,比如:打簧报时、独立计时,万年历,响闹、世界时区等等。
在1900年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Lerey01”超级复杂怀表获得了博览会大奖,其25项不同功能的完美组合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复杂的怀表。
三、腕表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运用。
1918年,瑞士一个名叫扎纳·沙奴的钟表匠,从那个士兵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经过精心设计,他制造了一种体积较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设计有针孔,用来装皮制或金属表带,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从此,手表诞生了。
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是一座意大利国立博物馆,以提香等画家的大量作品收藏闻名于世。这里曾是那不勒斯王国的王宫,甚至还保留着几间当年的套房。1812年底,就在这些华丽的房间里,一个叫做阿伯拉罕·路易·宝玑的制表师,向一个30岁的那不勒斯王后,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块“腕表”。
经过两年的研发制作,这款腕表于1812年完工。设计极具革命性:超薄三问表,鹅蛋形表壳,配有温度计并固定在金线编织的腕带之上。包含杠杆式擒纵结构和温度计,这在当时极为罕见。世界制表史上的首枚腕表就此问世。
1911年卡地亚正式将这种形式的钟表商业化,推出了著名的Santos手表。自此以后,手表便开始普及。
经历一个世纪的改进,1967年瑞士人首度将石英钟做成石英表,手表之后也由手动/自动上发条的形式,发展到用石英、电子等动力显示时间,并混合了较为简单的其他功能,例如计时、月相、量度脉搏等;现代手表手表增加了更多复杂的功能,如:电子手帐、MP3、手机等形式。而部分手表亦同时变成了手饰的一种,重点已不在显示时间,而在于其设计、品牌、材质(如贵金属及钻石)等特征上。
发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军方意识到“免手提”腕表的重要性,这才启发了一般民众对手戴腕表的热切需求。1926年,发明了第一块自行上弦的腕表,从1960年起,传统的圆形表样普遍受到民众的喜欢。
瑞士对腕表的进一步改进,就是把怀表所具有的计时、日历、陀飞轮及自动发条装置加以微型化,而装设于腕表上。1952年在美国、法国和瑞士各生产出一块电子表。
1967年,纳沙泰尔的电子钟表中心开发出第一块石英手腕表,并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开始大量生产。自此,新的技术开始快速开发,不同品牌的手腕表也开始迅速发展。
扩展资料:
钟表业行业现状
钟表一直以来都是国人钟爱的商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钟表工业,使这一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中国钟表业带来了繁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钟表业经历了进料组装-外观件制造-产品开发-创立品牌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形成配套齐全的钟表制造工业,除高端机芯外的所有零配件均可加工生产。
从区域格局来看,全国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天津等6大钟表主产区;从产量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钟表生产大国,钟表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钟和表的产量分别达到1.59亿只和1.3亿只。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