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布达拉宫朝拜一路叩拜的人叫什么

朝圣者或朝拜者都可以,他们行的是三跪九叩五体投地的大礼。

去布达拉宫朝拜一路叩拜的人叫什么

2,西藏朝拜的人会做坏事吗

西藏真心朝拜的人心很善良,不会主动做坏事,但会被心地不善的假朝拜者煽动作坏事。

西藏朝拜的人会做坏事吗

3,谁知道前往西藏的朝拜者一路住在哪里

路边的藏民家都可以住。实在不行,就能露宿在路边啦。一般来说,他们都会结伴朝拜....有时候他们白天赶路,夜晚露宿在山路旁,食物仅仅是一块牛干巴和一碗酥油茶,他们升起柴火取暖,在跳跃的火光中歌唱
佛经中讲,“礼佛一拜,罪灭恒沙。”西藏人这样五体投地的拜佛方法,是来源于佛经。

谁知道前往西藏的朝拜者一路住在哪里

4,朝拜者是否只去大的寺庙

居士 到佛教寺院朝拜的人,一般是信佛人士,在佛教中称为“居士”。
也会有缘者去朝拜。不过一般三步一拜长途礼拜,朝圣者一般选择朝拜大寺院。 朝圣,礼拜的就是三宝。因为著名的大寺院三宝都比小寺院要显著一些,所以朝圣着一般选择著名的寺院。(著名寺院往往有历史悠久的佛像、菩萨像、舍利,有古董级的佛经,以及历代祖师纪念物,等等)

5,人们的动作犹如一个个虔诚的朝拜者 这个是比喻句吗

不是比喻。比喻通常是物比人。句子虽然看似有一个很像比喻词的词“ 犹如”,但这只能算是一种联想,看到人们的动作想到朝拜者。
“人们的动作犹如一个个虔诚的朝拜者” 不是是比喻句。句中的“犹如”是在作比较,不是比喻词。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把句子补充完整,句子是“人们的动作犹如一个个虔诚的朝拜者的动作”哪里有用动作比喻动作的呢?
不是

6,去西藏在路上看到朝拜的人要不要给钱呀

不需要的。都是佛教信徒,朝拜是他们的一种信仰,是一种最纯粹的精神力量。在西藏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朝圣的人们。下面附一张我在路上顺手一拍(地点是国道318林芝到拉萨段)就这样的朝圣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去拉萨的跟去冈仁波齐的不一样,跟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又不一样,身体与精神的修行是很辛苦的,但他们就是那么虔诚。总之你记住不需要给钱就对了,遇到在路上确实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也请你不要吝啬。
朝拜也叫叩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一种最为常见的拜佛模式。初入西藏,我们从214国道转入318国道后,沿路常遇朝拜者,他们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兄弟姐妹几个,有人在前面拖着板车或开着山轮车载在他们的行李,有帐篷,有衣服,有食物,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朝拜的信徒们则在后面三步一叩的前行,他们穿着牦牛皮做的藏式衣服,手上抓着木板,匍匐在朝拜的路上,日晒雨淋,衣衫褴褛,累了停下来休息,饿了聚齐在一起做饭吃,晚了停下来扎帐篷休息,第二天继续前行。临走前,我们给予他们一些钱和食物,看着他们通红的脸上挂着那一抹羞涩的微笑,对着我们说上一句:扎西德勒。

7,关于西藏朝拜者的作文

虔诚的朝拜者  在“布达拉宫”的大门前,我又见到了长跪膜拜的藏民。他们赤着双脚,五体投地,有的还俯卧在石板上祈祷着,久久都不起来,整个身心似乎与外界隔绝而与内心敬拜的神佛融为一体。那些青石板经过千百年信徒们身体的摩擦,已经变得如同玻璃般光滑洁净。他们的虔诚让人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他们的脸上是被紫外线照射的红黑,身上的衣服同他们的脸色浑然一体,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清洗过了,或者本来就是如此的颜色。也就是那些因为生存环境恶劣而变得憔悴枯干的脸颊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他们生活得如此充实而又富有意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没有名利与金钱的争夺,只有对信仰无限的尊敬与祈念。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会多看一眼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不会去拍照留念,也不会匆忙赶路。他们总是以自己安然的速度,平静地围着经塔,用额头去轻磕经塔的栏杆,还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佛珠,摇晃着手中的经筒。  在进藏的途中,我曾不止一次地看见他们——虔诚朝拜者。他们推着小车,上面装着的也许是所有的家当了。他们其中的小部分人推车前进,而剩下的沿着马路边缘从上至下地膜拜着,祈祷着,然后将身体紧贴地面亲吻大地。接着又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前进。他们每走两步都会停下来重复这样的动作。就这样,他们一路推着车,一路膜拜着,只有经历了数月的风风雨雨才终于能跪拜在自己所崇奉的圣庙面前。而他们从不叫累,从不叫苦,在他们心中信仰是第一位,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对自己内心的信仰跪地膜拜,这也是他们最古老的敬仰方式。我们不能载着他们迅速前进,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信仰。  我从内心为他们祈祷着一路平安,路上不要遇到艰难险阻。

文章TAG:朝拜者朝拜  布达拉宫  达拉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