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左军)、白虎(右军)、朱雀(前军)、玄武(后军)、黄龙(中军)。现在,四大军种既有解放军军旗,也有本军种军旗,说明他们是解放军中的军种,古代打仗,给人感观非常明显的就是旌旗蔽日,这些旌旗就是特指军旗或战旗,而敌己双方也可通过这些军旗判断出对方的兵马数量。
1、歼十二为什么没有装备部队?
歼-12,是空军提出设想的一架轻小灵活的制空型战斗机,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当时特别强调适合人民战争,开展空中游击战术,所以军工是在空军的要求下研发的。此型战机由南昌飞机厂完成设计和制导,共造出了3架样机,在北京向军委领导作汇报表演时,某帅对有着小巧玲珑的外形,较短滑行距离就能起飞的歼-12赞誉有加,称其为“空中李向阳”,于是,歼-12战斗机名声大振,
但某帅尽管对歼-12情有独钟,依然未能改变歼-12被淘汰出局的命运,毕竟空军内部也有头脑非常清醒之人,知道这架空重3.1吨,最大起飞重量只有5吨的所谓“空中李向阳”,其实就是违背战机设计客观规律,在政治挂帅大旗下研制的一架奇葩战机。这么一架空中小玩意,能装多少油、能装多少弹、能飞多少远,连雷达都没有,就是空中睁眼瞎,对一架航程只有数百公里的战机,刚起飞没多久,就得掉转机头往回飞,或者找别的机场降落,因为就要快没油了,
还指望凭借“空中李向阳”,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中,发扬空中刺刀见红的精神,对敌机进行空中拼刺刀,事实上门都没有。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歼-12真是不可思议的产物,但却实实在在地在历史上存在过,确实是空军提出来的,3-4吨重,可装上卡车,机动转场部署,机动性能好,条件简陋的野战机场都能起飞,执行作战任务,
应该说南昌飞机厂的工程师们非常努力,也非常不容易,真的按空军要求设计并制造出来这架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歼-12,但问题是这玩意实在是太小了,能飞高,但飞不远,载弹量低,滞空时间短,没有雷达,全靠飞行员目测操控,对一架刚起飞不久,就要考虑降落问题的战机来说,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真的歼-12搞出来了,空军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了,这玩意实在是太小了,真的没法打仗,于是,借清理新机研制型号和调整装备体制时,悄悄地将歼-12从装备体制中除名了,“空中李向阳”也就偃旗息鼓了,
2、打仗时的军旗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誓死保住军旗?
古代打仗,给人感观非常明显的就是旌旗蔽日,这些旌旗就是特指军旗或战旗,而敌己双方也可通过这些军旗判断出对方的兵马数量。但是,古代真实的打仗并不有那么多军旗,都是影视剧为了营造视觉冲击力而添加的,军旗大致可分为五类,即:牙旗(纛)、号旗、联络络(信幡)、阵旗(五方旗)、将旗等。不过,并不说所有军旗都需要誓死保护住的,
那么,哪种军旗才是最重要,最需要誓死保住的呢?统兵主将(帅)可通过“号旗”与“将旗”,一目了然判断战场敌我双方的强弱变化,以便在调兵遣将时作出正确的抉择战场上,号旗指向哪里,将士们就会冲向哪里;而将旗指向哪里,麾下的将士也会冲向哪里。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号旗和将旗都会同时出现,号旗上常书写国号,如:秦、汉、唐、宋等字样;将旗上则常书写将领姓氏,如:卫(卫青)、霍(霍去病)、岳(飞)等字样,
不过,各军职级别将旗大小的规律,则是军职级别越高,将旗越大,反之越小。如:在汉朝时,大将军(三公级别)的将旗就明显大于低级别军职将官的将旗,而军职级别低于五品的杂号将军和六品的杂号护军,是没有资格拥有将旗的,战斗发起后,双方将士都会跟随号旗和将旗进行冲锋,就算被打散,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部队,并相互靠拢或援救,而另一方则能尽快发现自己的攻击目标。
同时,双方主将(帅)又可根据号旗和将旗的多寡来判断敌我双方的强弱,因为,大多数号旗和将旗都处于一军的核心,一旦号旗和将旗倒下或败退,也就说明己方一军的外围防线已经敌人攻破,一军将领不但危险,而且还有可能遇难。或者,一旦号旗和将旗后退,双方主将(帅)就要决定是擂鼓助威,号令继续进攻,还是鸣锣收军,或是调兵遣将进行驰援,或是指挥大军掩杀等等。
文章TAG:军旗 誓死 保住 12军为什么没有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