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茶论道悟人生的下联

上联:品茶论道悟人生 下联:把酒听禅观世态
读书问禅参岁月 品茶论道悟人生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品茶论道悟人生的下联

2,说茶论道 是成语吗

说茶论道 不是成语有一个类似的成语:谈经论道
说茶论道不是成语。类似的词语有品茶论道、煮茶论道,都只是惯用的词语。
茶半香初是成语

说茶论道 是成语吗

3,品茗论道无道胜有道1

云掩山上山, 雾接天外天. 梦呓恍惚过, 何似在人间. 如何
云掩山上山, 波动楼外楼。
风抚水中水
雾漫园中园、珠落花下花(见笑了、捧场来了、有兴趣到我诗舍指点!)
云掩山上山,雾遮楼外楼。 (晴空照碧日,寺钟几时休。)
云掩山上山 有山似无山

品茗论道无道胜有道1

4,什么叫品茶之道

品茶之道是一种意境,在品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之道、自然之道。其实有个很简单很基础的方法去体悟,比如你在喝龙井茶,在品茶的过程中,打开思维,让自己进入一个西湖龙井茶的意境: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坐在西湖边,身前放着一杯用虎跑泉的泉水泡的龙井茶,周围的人都在品茶论道,吟诗作画。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曾经我的老师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和尚请他的朋友来寺里喝茶,他很早很早就起床去山上打水,在回来的路上要过一个独木桥,这时从对面走来一个砍柴的农夫,也要过这个独木桥,于是这位老和尚就先让农夫过去了,然后他把挑来的水全倒掉了,然后重新去山上打水。这个小故事其实就是在说一种意境,这位老和尚是从去打水就开始就进入了茶的意境,中途有人打断了他的意境,他认为这样泡出来的茶不好,对他的客人不礼貌,所以他又重新去打了一桶水。

5,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心情

从小到大一直有一件事困绕着我!那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思考 其实也就是简单的三个字 我是谁 我知道我很渺小 但一想起这个问题我就不那样认为了 我讲的很直接 真想理解还须慢慢体会 大体是这样的 我为什么存在 我为什么能不停的感受到我身边的事物呢 就像总有一个圈围绕着我 我走到哪 它就跟到哪 讲一句很不客气的话 我就觉得这世界是为我而存在或是我为这世界而存在 尤其是周围特别安静的时候 这种感觉更强烈 所以静的时候我不会寂寞 这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 也不是简单的自我中心主义 真的 你不相信也很正常 我也经常性的试图用文字或口头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试图让别人明白或是找到共鸣的人 但似乎不行 可能是我无法讲的那么具体 所以这次又试图表达一下 我能理解海子 但我不会学他 (在这里我大胆的与他一并提起 ) 因为我还没活明白 但不是说他就是活明白了 我认为他是不明白而不想活了 我想我是不可能明 白 我都想了这么多年了 讲到这里请不要认为我是疯了还是怎么了 我和常人一样 这只是我大脑里的一个小角落在做怪 我真的活不明白 我为什么总是我呢 有时候就感觉总在看我演戏 好累 睁开眼就是熟悉的世界 过完了这一身我会到哪去呢 哎 活不明白啊 但我要活下去,为了我是迷!!

6,在文中找出与茶道有关的词语从中感悟到什么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返。 谢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白居易 故情周币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蒙山白云岩茶 黎阳王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蜀 茗 诗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 周况先辈子朝贤乞茶诗 盂 郊 道意忽乏味,心绪病无惊。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锦水有鲜色,蜀山绕方?。 云根才剪绿,印缝已霏红。 曾向贵人得,最好诗叟同。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 西山兰若试茶歌 刘禹锡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如傍芳丛摘鹰咀。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澈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辨煎,相君有录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自煎俄顷馀。 木兰醉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步风尘。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歧石人。 茶 元 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咏 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 《茶》 [宋] 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 闲对茶经忆古人~
有很多朋友问我,什么是茶道?我常把茶学家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的解释告诉他们: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多数人讲的“茶道”就是品茶论道。品茶指原茶的艺术(种类,加工,形状等),水的艺术(活水,名泉),泡茶艺术(茶艺技法,程序),茶具艺术(茶器的选择)及品茗艺术(看、闻、品、韵)的结合体。论道指茶之道(茶历史、茶文化)和人生之道。 淘宝网津门茶花汇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方式(感受茶的形状、色泽、滋味、香气,静心领悟茶具、煮水、点茶、品茶诸过程),感受茶文化(用具、衣着、环境、举止、品味),进而感悟人生的精神。人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茶道之论也不同。茶道可大概分为四种贵族茶道、雅士茶道、宗教茶道、世俗茶道。 贵族茶道讲求“美”与“真”。对于贵族,他们不是追求品味与思想,而是要彰显财富与地位,那么茶艺的表现形式为对名茶,真水,活火,妙器的不断追求。为此不惜动用人脉和金钱。这是权与利之争的表现形式。 雅士茶道讲求“和”与“雅”。不求贵器讲求形式。文人雅士历史上留下大量的茶诗、茶画、茶文对茶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就包括茶圣陆羽的《茶经》。“茶,上茶,上好茶;坐,请坐,请上坐”这幅对联就是对“和”与“雅”最好的例证。其实茶道是以茶文化的形式流传和发展的。 宗教茶道讲求“静”与“悟”。无论佛教,道教,禅宗品茶讲求“静”茶人品茶虚静之极,也反映出万物自复。品茶也成为佛道人士修身养性之路。佛教禅宗“吃茶去”一大公案,就说明“悟”的真谛。 唐代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到此间么?”僧人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人:“曾到此间么?”僧人曰:“未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赵州:“为何曾到吃茶去,未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曰:“吃茶去。”赵州三次说“吃茶去”,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别,随缘任运,平常自然。 世俗茶道讲求“凡”与“怡”。茶即雅即俗。南方茶楼是世俗茶道,老舍《茶馆》是世俗茶道。百姓纵然茶粗器陋,悟道之心不下于人。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霎那间会永久。” 唐代,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饮,清心养神。日本高僧来到中国,把茶叶种子和饮茶方式带回日本。在日本发展形成日本茶道。但是日本茶道有鲜明的仪式色彩。而中国茶道体现在精神方面。中国茶道更符合儒、释、道的思想“道也,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品茶就是品人生。茶道本身蕴藏无穷魅力,只能依靠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和理解,用与众不同的茶艺去感悟自己的茶道吧。

7,如何辨别紫砂茶具的真伪

第一:看 紫砂泥和普通陶土色调 和光泽都不一样,第二 用 因为紫砂壶和台湾做的灌浆壶 用眼睛是很难区分的,所以要自己用了之后才知道, 紫砂壶气孔多,吸水较强! 紫砂刚买的新壶要回去开壶,因为新壶是有紫砂的泥味 不开壶会影响泡茶的味道!开壶的意思就是把壶放到水里去煮30--60分钟拿起来,换水再煮一次就OK了,注意水不能有异味,不然会被壶吸收的!
由于假的紫砂壶太多,所以通常直接看外观,不易鉴别真假,普通用户主要可以从3个方面来判断: 1、触摸,拿起一把紫砂壶,除了观,审以外就是用手去摸,有时要将壶靠在脸上亲,因为紫砂土内含相当比例的砂质,非紫砂土做的壶,看起来光滑,实质上抓在手里的手感是涩腻的,壶摸上去手感舒适,与肌肤接触温驯。2、听声音,紫砂经人工制作,泥呸经过多次捶击,镇压,再由制作者多道工序,其上面的手指印纹可谓上千万次,烧成后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假的壶成型时只是经过泥浆从转盘中旋出,或从模型中做出来,泥料未经挤压也没经过艺人用手推,捏,摸,顺,刮等等手工工艺,因此缺少情韵,敲起来声音会发闷。3、看内部。手工壶,壶经过多道工序已经很难看出手工痕迹,但再壶内仔细观察触摸都可以看出来因痕来,例如嘴与壶身衔接处,是手工粘上去的,在交换之处总有一点痕露显示出来,因为制壶者很难将壶的内身修整的很光滑,再说也没有必要去处理的很平整。
选购收藏一把具有实用品和艺术品双重特性的紫砂壶,则需要从“泥”、“形、“工”、“款”、“功”、“名”六个字着眼去考虑。 泥 “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现实的使用、投资、收藏价值。 紫砂壶具有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 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 经得起温度冷热巨变的特点。这些特点都缘于紫砂泥具有而其他泥没有的双透气孔结构,这种结构使紫砂壶能比其他材质的茶壶泡出更香的茶,同时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茶水而不变质。在国,只有在宜兴的丁山才能开采出这种具有双透气孔结构的紫砂泥。因此在中国,紫砂泥是唯一的,用唯一的泥做出的壶当然也是不可代替的。 除了结构上的差异,纯正的紫砂泥还因其“色不艳,质不腻”的特点给人感官上的享受; 同时其原矿中含有的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会在泡茶的同时提供人体所需。而与其他泡茶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滋养,紫砂壶能表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闻龙《茶翦》)的状态,紫砂也就有了紫玉金砂的名头,其浑身散发的黯然之光使品茶人对紫砂壶的感情非“陶醉”一词可以形容。 正是由于人们对紫砂壶的钟爱,几百年来不停地开采紫砂泥,使得紫砂泥的矿藏越来越少。在清朝末期,红泥中的极品--朱泥就已经绝迹。而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开采更加速了紫砂泥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失。紫砂泥在减少,紫砂泥中泥质最好的泥,如“底皂”泥,因开采量及使用量大于其他泥种,便以更快的速度在减少。据紫砂界人士介绍,中国紫砂已经面临紫砂原矿减产、消失的尴尬局面,宜兴的紫砂矿层只能提供最多50年的原矿开采,随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紫砂原矿,而用纯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壶,因其在使用和保存中不可避免的消耗,存世量将会逐渐减少。因此,现在介入用纯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壶市场是非常具有投资或收藏意义的。 形 紫砂壶的“形”千变万化,因为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紫砂壶皆由手工做成。紫砂壶不仅聚集了手工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更体现了手工匠人对紫砂壶的理解与期望。虽然紫砂壶“方非式,圆不一相”,但作为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应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想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才能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接纳。根据“越时髦越容易被淘汰,越传统越容易被流传”的规律,古朴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比造型奇特的壶更具有的收藏的意义及升值的空间。 工 “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一把壶的制成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只有道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才能使“形具有考究的基础,才能使不同紫砂壶的“款”和“功”有了相互比较的根本。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交待清楚、流畅。在整体上,紫砂壶形态端正,无别扭感觉之处; 在细节上紫砂壶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有丝毫含糊。做工精良的紫砂壶或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或人气质内敛的含蓄,不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区别于其他壶的“神”、“气”、“态”。 款 “款”是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这些也包含在紫砂壶的价值之内。好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宜兴一位壶商,曾请一位知名人士在一壶上刻下“品茶论道”四个字,此壶的价值就非同类壶所能比拟。
鉴定紫砂壶优劣标准可归纳为四个要素:可总结为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的美,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有内涵的本质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以上几个方面贯通一气的作品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

文章TAG:品茶论道品茶论道  品茶  论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