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清朝的时候人们用什么来计时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中国古代计时的一刻钟正好等于西方的15分钟,这是因为时间的计算都十分相似的缘故。西方的计时方法是把一天平均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是一个小时,而我国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个时辰,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而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计时方法中的十五分钟

清朝的时候人们用什么来计时

2,有谁知道清朝的计时方式

自商周时候起,就用时辰计时一日十二时辰,以天干排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酉戌亥净 在西方的钟表传入后,时辰称为大时,等于二小时,现在大时很少有人用,一般都是用小时。
天干地支六十年一周期
2小时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分为12个时辰,合十二地支,有据可查的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晚清,我们都是产用的甲子历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形成的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形成的二十节气,七十二候历法,几千年来没有出过错,现在都是用的西方计时方法,传统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
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十二个时辰 2小时是一个时辰23-01是子时 1-3丑 3-5寅 5-7卯 7-9辰 9-11巳 11-13午 13-15未 15-17申 17-19酉 19-21戌 21-23亥

有谁知道清朝的计时方式

3,从长安十二时辰看没有钟表的年代古人是怎么计时的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西周时,就已经使用了。到了汉代,官方将十二个时辰分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我们在看到的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均能看到报时的现象。例如,在一些破案类的电视剧中,往往给我们出现一些打更的人,这些所谓的”打更“人,其实就是报时者。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夜间巡夜与报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职业:更夫。他们往往敲着棒子或敲锣来报时、将夜晚分为五更,每个时辰报一次。这样的报时制度,在晚上的城市、乡镇都有,人们听到了更夫的打更声,也就按照自己的惯例,安排先关的事宜。比如四更五更起床,给牛铡曹饮牛等。在很多没有计时工具的农村,时间的确定基本上凭借肉眼观测。因为人老几辈子的缘故,所以当太阳运行到什么地点,就是什么时辰,基本上差不多。因为古人社会,除了城市里面的繁荣,更多的是农业社会。农村的生活,占据了大部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有规律。早晨天一亮,就起床去田里下地,无论春秋、寒暑,这是劳动人民的本色。晨光熹微时,半大后生们提着镰刀与绳子、再背上一个褡裢,就出发了,等到快午时的时候,就到了山里,他们拼命地割柴,将树枝、小的硬枝条收集起来,捆扎好,从山坡上用脚蹬下去,然后啃点干粮,喝点水,就一个个下山了,等到傍晚时分,每人都背着一大捆干柴,兴奋地回到家。这些干硬柴就够家里三四天的烧火之用。每次外出,一定要注意时间,正所谓:晌午端,狼撒欢。要是到了每天正午时分,那是饥饿的狼,外出寻食的时候,人们都是十分警觉的。其实,除了看日出日落的变化,在大城市,人们已经使用了日晷、沙漏、水钟等进行计时,以方便官署办公,这些都是十分方便的。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外国新鲜玩意的进入,钟表已经悄悄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
古人计时其实是通过日晷来指示时间,根据太阳的变化来判断,算是很有想法的一个发明了。
古代普遍是使用日晷来观察时间的,而且也会用滴漏这一件简答的方法来计时,而且一般会有打更的人告诉时间。
中国民间从周超开始就普遍使用日晷了,《长安十二时辰》中有日晷的出现显示时间,古时用时辰表示时间。
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计时方式,他们采用滴漏的方式来计时,如果是白天的话还可以利用日晷。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没有钟表的年代古人是怎么计时的

4,古代人怎么看时间谁能告诉我答案呀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漏壶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初期的漏壶只有一只壶,人们在壶中装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当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时,壶中水位下降,木箭会随之下沉,观测刻箭上的水位,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电热水器设计时一般按2分钟升高1度考虑,5月中旬烧50l水到75度,水大约需要升高50度左右,这样大约需要100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你每次都要1个小时40分左右非常正常,营业员说只要40分到一个小时,那是忽悠你。 把水烧到跳匣,指针不在最高,却在第八个大格上。可以把调温旋钮拧到最大试一哈,如果不行,那是厂家把感温器的跳闸温度设定的偏低。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沙漏计时 大约与我国同时使用铜壶滴漏的同时,在西方有了沙漏计时的办法。在一个葫芦形玻璃瓶中装半瓶细沙,把瓶子颠倒过来,让沙子经过瓶的细腰慢慢地漏下来,这种方法计时的实质是沙粒的自动累计。沙漏没有铜壶滴漏好,因为它没有刻度标尺不便读数。但是它小巧轻便,而且简单。摆钟 后来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即已知摆长的单摆,在重力加速度恒定的情况下,其摆动周期不变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人们制成了机械式钟表,起初是靠重锤,后来多用发条提供动力,都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工作的。 机械式钟表里有一个叫做“擒纵机构”的关键部件,它能把重锤或发条里储存的能量一点一点地施加到摆上,使摆不致因能量损耗而逐渐停下来;它又使钟表的指针一点一点地转动,从而将时间一秒一秒地指示出来。所以这类机械式钟表的计时原理,实质上就是机械摆动次数的累计。在手表里为了小巧紧凑,用带弹性“游丝”的摆轮代替单摆,游丝是个形似蚊香的螺旋弹簧。 所谓“擒纵机构”是由一个边缘上有一圈尖角的轮子,和一个与钟摆相连的马蹄铁形钩子组成的。这个轮子经过若干传动齿轮被重锤或发条驱动,它总想转动,但是因为旁边有个讨厌的钩子把轮缘上的尖角绊住了,它必需等钩子放开的时候才能转动。那讨厌的钩子和钟摆相连,钟摆每摆动一次,右侧的钩子就释放轮边上的一个尖角,让轮子转一个角度,如此反复不已,轮子始终不能痛痛快快地连续旋转,只能一点一点地转下去。不过,这个总在轮子边上绊腿的钩子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每当它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4623164释放一个尖角的时候,就会因重锤或发条的力量顺势被推一把,于是通过钩子又间接给钟摆加一个力,免得钟摆停下来。就这样一绊一放地反复工作,钟表就滴滴嗒嗒地走下去。 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石英表,不论是数字显示的或是带指针的,都是靠石英振荡元件的稳频特性工作的。用不着复杂的机件,最多不过有带动指针和日历的少数齿轮,所以价格低廉,又不需上发条,因此受到普遍欢迎。 电子线路里的振荡、石英振荡元件和钟表里的摆轮的机械振荡似乎迥然不同,但是通过理论推导可知它们的作用机理一样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振荡电路构成电子钟表,它实质上是电振荡次数的累计。而每一次电振荡经历的时间是基本上固定不变的,因此就可以用来计时。

5,古代人怎么看时间

1、古代用来观测日影的圭表。我们经常说“立竿测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时候去测量它的影长,从而确定方向、时间、节气。通过对这些漆杆的研究,我们发现古人非常聪明,在大约4000年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确定节气,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形成。除了测影竿,铜圭表也是常见的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的古天文台,大家都能够看到铜圭表。明朝的郭守敬建了八尺高表,就是为了获得更精确的影长,借助这种更长、更大的圭表,当时已经可以把影长测量做得非常精确。2、时间具象转化除了用影长来判断时间之外,古人还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把时间留在地面上。比如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这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这样古人就可以非常精确地把时间留在地面上,并且通过报时的方法向公众传达。扩展资料: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在北京建国门有一座古观象台,叫作钦天监,也就是国家天文台的前身。钦天监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观象授时。观象授时之后,天文学家会把时间播报给公众,比如北京的钟鼓楼就起到了很重要的报时功能。在过去没有钟表的年代,每天都有晨钟和暮鼓,夜里也会有人敲着锣,走街串巷地喊时间。每到特定的时间,北京的鼓楼都会打鼓,甚至还有表演,这既是一种报时,也显示了皇权。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中国古代计时器
1.古人用太阳看时间,2.古人用来看时间3. 茶可以看时间,4.。漏斗可以开时间它的沙子往下流就可以开时间
古时候,人们在沙漠里空阔的地方插一个树枝,通过太阳的照耀,来辨认方向。
根据太阳来判断,不是有句话,日上三竿,表示到了中午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更”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说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声》,没有实指某点时唱,而是一段时间唱。若要实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后加字,那就有实指了,如三更半夜,实指了三更。又如过了半夜,实指“过了”,这时就有说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时点,在正三更处,即子时四刻,现之零点正。另外,在古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柝”。 除了用日月星晨来衡量时间外,古人还用水漏,沙漏,日晷[北京故宫保留着最完整的]等方法来计算时间。 更早的就是看。太阳知道早上和下午看月亮知道晚上,没有具体的时间感念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文章TAG:清朝  怎么  知道  时间  清朝怎么知道时间钟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