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这个可分为三种,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今天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瓷器,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特点,满底,看不到瓷胎的本身,完全被珐琅包裹,图案对称,色彩相对较为单一。
1、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最早是一个外来品种,珐琅是指可以烧熔的矿物质,内含长石、石英、硼砂等原料结合油进行调和,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在进行烧制。我们小时候使用的搪瓷盆,就属于珐琅料,区别在于等级不同,珐琅彩分为两种,一种是铜胎掐丝珐琅,讲究的是掐丝工艺,然后再进行填彩,工艺比较复杂,民间俗称景泰蓝。另一种是,画珐琅,讲究的是绘画的技术,
这个可分为三种,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今天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瓷器,相传珐琅彩最早是在16世纪明朝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献给当时的皇帝,可没有受到皇帝的青睐,但这一点无法考证。后来清朝初期有一个法国人叫殷宏绪,把西方的铜胎珐琅彩介绍给康熙,西方画法注重写实,非常生动,
而中国古人讲究的是写意,意思到即可,当时康熙看完之后非常喜欢,心想是否可在我们的瓷器上画珐琅,便亲自监督,在宫廷内‘造办处’开始烧制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上等烧好的瓷胎,运往至‘造办处’,采用宫廷画师绘画,可见康熙对珐琅彩的重视,终于在康熙35年烧制成功,完成了由铜胎到瓷胎的转变。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特点,满底,看不到瓷胎的本身,完全被珐琅包裹,图案对称,色彩相对较为单一,
雍正6年,研制出国产珐琅料,颜色比之前进口的更为丰富。特点是主题图案的画法,器物上有留白,技法上比康熙的要好,乾隆时期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图案颜色更为丰富,画法细腻,更为生动。出生皇室的珐琅彩,一直作为宫廷专用瓷,从康熙的初创期,通过技术迭代,到乾隆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后来因国力衰退,珐琅彩的制作慢慢衰弱。
2、掐丝珐琅工艺源自哪个朝代?
珐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出于官窑,珐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
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
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
文章TAG:掐丝 珐琅 源自 朝代 工艺 珐琅用什么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