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古代钟怎么看,罗马帝国时代怎样计时1天的24小时
来源:整理 编辑:手表大全 2023-09-25 11:28:29
本文目录一览
1,罗马帝国时代怎样计时1天的24小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沙漏据说是亚历山大于三世纪发明的,在那里他们有时随身携带,就像今天人们携带的手表。区分?水钟和沙漏都可控制单位完成时间,可设置为相等或倍数。古代作者对这些水钟的影响作过充分的论证,讲述了它们在不同背景下使用的情况。柏拉图曾在公元前约330年撰文,把律师们说成是“受漏壶驱动……从无闲暇”的人。水钟甚至开始影响到文学。“悲剧的长度,”亚里士多德抱怨说,“不该由漏壶……而应由与情节相适宜的东西来决定。”查看时钟显然已经受到严格的控制。水钟在希腊和罗马宫廷发挥了更为宝贵的作用,在那里,水钟被用来确保发言者讲话不超时;如果议程临时中断,譬如中途研究一下文件,等等,就要用蜡将出水管堵住,直到发言重新开始。在罗马举行运动会时,水钟被用来为赛跑计时。后来,伊斯兰世界制造了华丽的水钟。哈里发哈伦·赖世德曾派使臣由巴格达启程,将一台特别精致的水钟送往神圣罗马帝国开国皇帝查理大帝(公元742-814年)的宫廷。11世纪,阿拉伯的工程师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建造了一对大水钟,钟上有两个容器,月满时,水慢慢注满,月缺时,水慢慢排干。这些水钟结构精巧,历时百年而无须校正。
2,西方在古代是怎样计时的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西方古代计时器:1.地平式日晷计时器(早期出现在古代希腊) 2.傅科摆计时器(早期出现在欧洲) 西方古代的计时方法:1.沙漏计时 我只知道这么多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3,X为什么代表十
罗马数字元号
I - 1
II - 2
III - 3
IV - 4
V – 5
VI - 6
VII – 7
VIII - 8
IX - 9
X – 10
XI – 11
XII – 12
XIII – 13
XIV – 14
XV – 15
XVI – 16
XVII – 17
XVIII – 18
XIX – 19
XX – 20
XXI – 21
XXII – 22
XXVIII - 28
XXIX - 29
XXX - 30
XL - 40
L - 50
LX - 60
LXX - 70
LXXX - 80
XC - 90
XCIX - 99
C - 100 centum
CI - 101 centum et unus
CXCIX - 199
CC - 200
CCC - 300
CD - 400
D - 500
DCLXVI - 666
M - 1,000
MCMXCIX - 1,999
MM - 2,000
MMM - 3,000
MMMM - 4,000
MMMMCMXCIX - 4,999古代罗马数字 有些钟这么表示,记得吧
I - 1
II - 2
III - 3
IV - 4
V – 5
VI - 6
VII – 7
VIII - 8
IX - 9
X – 10
XI – 11
XII – 12
XIII – 13
XIV – 14
XV – 15
XVI – 16
XVII – 17
XVIII – 18
XIX – 19
XX – 20
XXI – 21
XXII – 22
XXVIII - 28
XXIX - 29
XXX - 30
XL - 40
L - 50
LX - 60
LXX - 70
LXXX - 80
XC - 90
XCIX - 99
C - 100 centum
CI - 101 centum et unus
CXCIX - 199
CC - 200
CCC - 300
CD - 400
D - 500
DCLXVI - 666
M - 1,000
MCMXCIX - 1,999
MM - 2,000
MMM - 3,000
MMMM - 4,000
MMMMCMXCIX - 4,999
I?? - 5,000罗马数字里那就是十,人家就是这么创制的,就像1就是代表一、2就是代表二一样。
4,请问古罗马的数字符号表示什么
Ⅰ(1)Ⅴ(5)Ⅹ(10)L(50)C(100)D(500)M(1000)
罗马数字与十进位数字的意义不同,它没有表示零的数字,与进位制无关。用罗马数字表示数的基本方法一般是把若干个罗马数字写成一列,它表示的数等于各个数字所表示的数相加的和。但是也有例外,当符号Ⅰ、Ⅹ或C位于大数的后面时就作为加数;位于大数的前面就作为减数。例如:Ⅲ=3,Ⅳ=4,Ⅵ=6,ⅩⅨ=19,ⅩⅩ=20,ⅩLⅤ=45,MCMⅩⅩC=1980。罗马数字因书写繁难,所以,后人很少采用。现在有的钟表表面仍有用它表示时数的。此外,在书稿章节及科学分类时也有采用罗马数字的。
罗马数字起源于古罗马。一共有7个数字符号:IVXLCDM.相应的阿拉伯数字表示为:1510501005001000用罗马数字表示数时,如果几个相同的数字并列,就表示这个数的值是数码的几倍。倒如:罗马数字要表示3,可以写成III;要表示20,可以写成XX;要表示30,可写成XXX。不相同的几个数码并列时,如果小的数码在右边,就表示数的数值是这几个数码的和;如果小的数码在基边,就表示数的数值是数码之差。例如:6用罗马数字可以表示为VI;4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V;11用罗马数字表示为XI;48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IL。在数字上面画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增值1000倍。例如:10000写成X;11000写成XI。遗憾的是,罗马数字里没有0。这种记数法有很大不便。如果表示8732这个数,那么就得写成IIXDCCXXXII如果要有0就方便多了。0引入的时间是在中世纪,那时欧洲教会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止0的传播,甚至有人为了传播0而被处死。但是黑暗终究战胜不了光明,人们一但意识到0的重要作用,就会不顾一切地冲破教会的束缚,大胆地使用起它来。 同上 Ⅰ代表1 Ⅴ代表5 Ⅹ代表10 在V与X之前的数字代表减Ⅰ代表1 Ⅴ代表5 Ⅹ代表10 在V与X之前的数字代表减罗马数字共有七个,即I(1),V(5),X(10),L(50),C(100),D(500),M(1000)。按照下面的规则可以表示任意正整数。
重复数次:一个罗马数字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右加左减:在一个较大的罗马数字的右边记上一个较小的罗马数字,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尽管在一个较大的数字的左边记上一个较小的罗马数字,表示大数字减小数字。但是,左减不能跨越等级。比如,99不可以用IC表示,用XCIX表示。
加线乘千:在一个罗马数字的上方加上一条横线或者在右下方写M,表示将这个数字乘以1000,即是原数的1000倍。同理,如果上方有两条横线,即是原数的1000000倍。
单位限制:同样单位只能出现3次,如40不能表示为XXXX,而要表示为XL。
5,谁知道古代计时器的资料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21世纪到底从2000年1月1日开始,还是从2001年1月1日开始? 一千年前人们就讨论过,没有结论;现在又在讨论,仍然不可能有结论。欧洲天文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大都认为这不是一个科学上的问题,而只是一个约定俗成。所以,更多地讨论这个问题并无多大意义;如果说有意义的话,那就是为读者增加一些有关计时的知识。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订了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日历。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历,每月29天和30天相轮。与此同时,玛亚人创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历。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这个,应该叫做沙漏。上面的朋友有点不负责,直接在网上搜索“古代计时器”谁都会,可是你们得找出一个实在的名字吧?我确定,上面的是沙漏。沙漏又称“沙钟”,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沙漏的制造原理与漏刻大体相同,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这种采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为我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的缘故。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这种沙漏脱离了辅助的天文仪器,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机械性的时钟结构。
文章TAG:
罗马 古代 怎么 罗马帝国 罗马古代钟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