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法

古人说“墨即是色”,浓淡水墨可代替各种色彩。用墨要有浓淡干湿,只干不湿太瘠枯,只湿不干太臃肿,浓淡干湿结合起来,变化多,生动而有气韵。

用墨之法

一般有焦墨、积墨、破墨、擂墨等。焦墨是一种磨得极浓的墨,用焦墨的旁边须有浓淡墨为之晕浑,否则焦墨孤立,难见笔意。

积墨:用浓墨和淡墨连敷几次,有一种深厚的味道。

破墨:先用淡墨上纸,趁湿用湿墨加上,化出奇纱的韵味。拧在纸上捺转,略似鱼鳞,由浓渐淡,参差不齐,谓之擂墨。所以用墨和用笔不分不开的。

用笔六要

一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二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三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四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五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刚健的锋中要参以巧运,“扛鼎中有妩媚。”故一笔中要能刚健婀娜兼有之。

六要巧拙互用,用笔朴质显得老实,故要在巧笔中夹几笔拙,在拙笔中夹几笔巧,应巧拙互用,方为得法。

国画笔法

讲基本运笔技法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握笔的姿势。

国画的笔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飞白锋。

中锋

中锋即锥形毛笔笔尖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中锋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征。其特点是: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外柔内刚,极富表现力。

侧锋

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或倾斜。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在墨线一侧,并出现飞白的效果。

逆锋

逆锋是相对于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笔运行方法。逆锋运笔阻力增大,笔锋聚散,松紧变化不同于顺笔意味。特点是笔力刚硬,力透纸背,但缺少柔劲。不可常用,适可而止。

露锋

于藏锋的运笔刚好相反,它以笔尖着纸,故意露出笔锋,收笔时渐行渐提笔杆。以这种笔法画出的线条灵活而飘逸。

藏锋

笔锋要藏而不露,画出的线条才沉着含蓄,力透纸背。

顺锋

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

扩展资料

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

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国画分科

国画总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大致又分工笔花鸟,工笔山水,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写意人物等。写意用生宣,工笔用熟宣,也有半生不熟的纸可以画一些兼工带写。

国画的细分科按形式分,工笔,写意;工笔讲究“工”,用笔细致,需要细细勾勒反复渲染的;写意讲“意”,用笔洒脱,以形写神,一笔到位。按题材分,人物、花鸟、山水。

工笔

工笔画步骤

起稿

可用铅笔在图画纸上对临起稿,或直接拷贝临本,用HB铅笔将画稿拷贝到绢或熟宣纸上,铅笔线要轻、淡。也可直接把画稿拷贝到白纸上,特别是用绢画时,这样可以避免画稿变形,铅笔线以绷稿后看清为准。

也可以去买个拷贝台,把起好的稿子或打印的图纸放在拷贝台上,再把熟宣/绢蒙在上面拷贝,这样拷贝的图精确度稍高一点。画熟练了就可以直接用勾线笔上墨线了!

绷稿

要求:先在画板上裱贴一张白纸,待干后将绢或熟宣纸绷到画板上。具体绷绢步骤可以看这个:如何绷娟

所需材料:图钉、浆糊、水。

 13/18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